迈克尔·乔丹站起来,右手夹着长长的雪茄,转身离去。

最后一舞,就此落幕。

这部长达10集的ESPN纪录大片,分5个星期播完了。在这段没有NBA比赛可看的特殊日子里,《The Last Dance》(最后一舞)是篮球世界最重要的节目。

不必告诉我你根本没看,或者看了开头一两集你就没再追下去。在这件事情上,你我如果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,那就谁都说服不了谁,咱也都别做徒劳的尝试。我不在乎谁看了没看——事实上,以这片子的讲述方式,它本来就是做给懂的人看的,如果你不懂,那看或不看也根本不重要。

而对我辈中人而言,《The Last Dance》就是把回忆擦亮,让我们把曾经经历的日子重新过一遍。时隔二十年以上,有些事情我们早已记不清楚,有些事情我们甚至当初根本不知道,如今温习起来,别有一番味道。

最后一集,全片讲的最后一个故事,是菲尔·杰克逊召集芝加哥公牛全体成员开了个队会,会上他让每个人都拿纸写点什么,写写大家在一起的时光,写写这支球队、这个赛季对他们各自的意义。写完之后,每个人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,然后把纸放进咖啡罐里。菲尔关了灯,点着火,全队一起把罐子里的纸烧掉。

史蒂夫·科尔在片子里说:“那是我见过最有力量的事情之一。”

导演把这部分留到最后,是为《The Last Dance》存了个很有意境的收尾,我们搞文艺创作的人都懂这套(请在此处脑补[笑哭]的表情)。片子刻意模糊了这个队会的时间,实际上它并不发生在1997-98赛季结束的时候,而是发生在季后赛开打之前。

菲尔·杰克逊深信,对他们所有人而言,冠军本身固然是一种奖赏,但那段向冠军发起冲击的经历,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。过去那些年,他们这群人聚集在一起,享受过成功,品味过失败,好的坏的都体验过,现在这段日子临近尾声,随时可能结束,菲尔希望大家能彼此分享内心的感受。

在那个有些特殊的仪式里,公牛队有的球员写下几句话,有的球员干脆站起来即兴说上一段。他们谈到了在芝加哥的这些年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,谈到他们的孩子在这里出生,谈到在迈克尔·乔丹和斯科蒂·皮蓬身边打球是多么快乐,谈到随队两夺总冠军有多么兴奋。

发言最动人的要数主力后卫罗恩·哈珀。他提及自己来芝加哥的角色转变,从一个弱队的明星变成一个冠军球队的防守专家,他说,在一支强队当配角,远比在一支弱队当明星要甜蜜得多。

正如科尔在《The Last Dance》里透露的,乔丹也很配合,他竟然写了首诗,这让大家非常惊讶。要知道,职业球员通常不习惯向他人敞开胸怀,即便关起门来坐在更衣室里,也很少表露某些情绪,因为那些情绪可能会被视同软弱。精神层面极度坚韧的乔丹就更加如此,一般情况下他很封闭,他会观察别人的情绪与弱点,却把自己深藏起来。而这回,在菲尔发起的这个特殊的仪式上,乔丹也把自己内心深处真诚与亲和的一面展现了出来。

在咖啡罐燃烧的火光中,《The Last Dance》结束了。重演的旧时光,比正在流淌的岁月更容易抵达终点。

伤感么?那倒不至于。但确实有点惆怅。

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,像这样一大批人(不敢说一代人)的共同闪回,绝不会一来再来。往后二刷、三刷、N刷这将近10小时的纪录大片,就纯粹只是我们各自的私人喜好,与他人再无关联了。

实话讲,我不觉得《The Last Dance》是多么优秀、伟大、顶级的运动纪录片,我见过更好的。哪怕把对比范围缩小到有关乔丹的纪录片,2000年发行的同样以乔丹1997-98赛季冠军征程为题材的IMAX电影《Michael Jordan to the Max》(极限乔丹),也有不少胜过《The Last Dance》之处。

过去四五个星期,我一直对《The Last Dance》时间轴拉过来拖过去的讲述方式很不满意,我感觉这样切换根本无助于交代故事背景,反倒把一段完整的赛季故事切得支离破碎。我能看懂,是因为我本来就懂,而那些原本不够懂的人,比如陪着我一路看下来的我们家蘑菇,有时就一头雾水。“现在放的画面是什么时候?”类似这种疑问。

当然《The Last Dance》最大的槽点还是许多人诟病过的——不是说好10小时的“最后一舞”吗?怎么又从乔丹大学生涯讲起,把那十几年的故事从头捋了一遍?前期宣传说有大量此前“从未见过”的画面,这《The Last Dance》确实做到了,可对像我这样了解乔丹和公牛那帮人那些故事的球迷而言,最后看到的“大量”仍然不够量。

常规赛初段8胜7负的挣扎怎么几分钟就讲完了?皮蓬归队之前乔丹就把公牛艰难带回到东部第一怎么提都不提?皮蓬和杰里·克劳斯在球队大巴上的对台戏怎么一个画面都看不到?乔丹每场赛前热身是怎样一套流程我很想知道……诸如此类。

基于上述挑剔,看完前四集,我跑到豆瓣上给《The Last Dance》打了四颗星。直到昨晚看完最后两集,我才又回到豆瓣页面,为它补齐五星。截至今天,《The Last Dance》的豆瓣评分高达9.8。

我知道,那么多五星好评,和我一样,至少有一星给的是情怀。就像《速度与激情7》,至少有一星给的是已过世的保罗·沃克。

我对《The Last Dance》确有这样那样的挑剔与不满,可终究还是通过这将近10小时的影片,看到那许多从不知晓的细节,也听到那许多回顾往事的真实与豁达。导演和主创团队有心了,若非他们念念不忘,那些当年没用上的好素材就尘封在NBA的档案库中了。

10集影片,我印象最深也最想记录下来的有两段。

一段是第6集的开头。

乔丹面对镜头,把相似的台词说了一遍又一遍:“很多人说他们想当一天或一周的迈克尔·乔丹,可我觉得他们并不理解这一点都不好玩。”

乔丹很有钱,乔丹很有名,乔丹被很多很多人喜爱,但当乔丹一点都不自由。出去打客场,他只能把自己关在酒店房间里,躺着看一整天电视。

在公牛队干了多年新闻官(公关媒体主管)的蒂姆·哈勒姆说:“从迈克尔·乔丹离开酒店房间的那一刻起,聚光灯就打在他身上。全世界每个人都想见他,想跟他说话,他们都想用这样那样的方式从他身上得到点什么。他承受着压力,跟别人在一起时刻要保持在开机状态。”

认真想想,做迈克尔·乔丹有什么好?烦都烦死了。给你当乔丹,你,真的承受得了么?

另一段是第7集的结尾,我已经看过不下23遍的结尾。看完最后两集,我依然认为第7集这个结尾是整部《The Last Dance》最经典的片段。

众所周知,乔丹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,他对队友极为苛刻,日常挑战他们,逼迫他们变得更好的球员。B.J.阿姆斯特朗说:“他是个随和的人吗?他不可能随和的。有他那样的精神意志,你不可能做个好好先生。如果你不是真正热爱篮球运动的话,他是很难相处的。”

于是提问者问现在的乔丹:这么多年来,你觉得你对待队友的这种高强度,是不是让你付出了代价?让别人觉得你不是个好人?

乔丹想了想,回答:“我不知道,我想说……赢是有代价的,做领袖是有代价的。(Winning has a price. And leadership has a price.)我在大家不想被拽着的时候拽着他们,在他们不想被挑战的时候挑战他们。我得到这样的权利,因为队友们是在我后面来的,他们没有承受过我所承受的一切。一旦你加入这个队,你就得在我打球的标准下生活,我是不会降低标准的。如果这意味着我要狠狠地收拾你,我会这么干。”

接下来乔丹说的话,掷地有声,非常乔丹。

“你去问我所有的队友,迈克尔·乔丹有一个特点就是,‘他从来不会要求我去做他自己不做的事情’(He never asked me to do something that he didn't fucking do)。

“人们看到这个会说,‘他真不是个好相处的人,他可能是个暴君。’那是你,因为你从没赢过任何东西。我想赢,我也想(我的队友们)赢,(让他们)成为其中一部分。”

一连串跟队友一起赢的画面和一段激昂的音乐过后,乔丹说:“听着,我不是非要这么做。我这么做只是因为,这就是我,我就是这么打球的,我的心态就是这样。(I'm only doing it because it is who I am. That's how I played the game. That was my mentality. )”

此时,他的眼角已经有泪光在闪动。只听他清清楚楚地说完:“如果你不想那样打球,就别那样打。(If you don't want to play that way, don't play that way.)”

情绪有点激动,说不下去了,乔丹摇摇头,指示:“休息(Break)。”

啪,屏幕一黑,第7集结束。

我爱死了这个结尾。

我不知道不了解迈克尔·乔丹的人,走马观花看《The Last Dance》的人,是不是能真正理解乔丹的这一切。

或许随着时间推移,能够理解乔丹的人,甚至仅仅是还在乎乔丹的人,都会变得越来越少。但我,我们,我们这一批人,永远都能从这样的画面、声音、文字里头,获得与迈克尔·乔丹的共鸣。

这个世界,真正伟大的人总是少数派,总是异类。他们那些不被理解的东西,往往正是他们的伟大之源。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成了他们,你成了你。

This is it.